过去一个月,全球最大的PE巨头们股价出现了罕见的集体大跌。自9月18日以来,黑石的股价累计跌去了17%,KKR跌了21%,凯雷跌了21%,阿波罗全球资管跌去16%,Ares跌去23%。这些都是市值数百上千亿美元的巨头,黑石还是标普500的成分股。一个月不到,近千亿美元的财富蒸发。令人不解的是,这段时间美股大盘并没有跌,标普500指数录得1%的微涨。到底是什么利空,能引发全PE行业这么大的地震?
评:私募信贷的蟑螂效应
随着全球央行开启降息周期,投资者正被推向一个充满挑战的十字路口。近日,美国银行首席投资策略师Michael Hartnett就描绘了这副复杂的投资图景:在货币市场收益率预期下降的背景下,主流资产均呈现出各自的棘手难题,令投资者进退维谷。Hartnett这一表态清晰地揭示了当前市场的风险所在:美国政府债务高企削弱了主权债的避险吸引力;企业债因利差过窄,提供的风险补偿不足;美股估值处于历史高位,回调压力巨大;而黄金虽然势头强劲,但追高风险同样显著。
评:降息周期的投资选择
- AI周
「死亡互联网理论」刷屏硅谷,Reddit创始人预警,奥特曼公开发声
不用强化学习也能推理,哈佛新采样算法竟能让基础模型比肩GRPO后训练版本
One year of agentic AI: Six lessons from the people doing the work
谷歌痛失王座?港科大贾佳亚团队DreamOmni2开源,超强P图暴击Nano Banana
Meta打碎Transformer 8年铁律,改写AI最底层规则,模型首次冒出潜意识
AI五小时发现MoE新算法,比人类算法快5倍,成本狂降26%
Over the past year, we’ve worked with dozens of teams building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agents across industries. Consistently, the most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s weren’t using complex frameworks or specialized libraries. Instead, they were building with simple, composable patterns.
In this post, we share what we’ve learned from working with our customers and building agents ourselves, and give practical advice for developers on building effective agents.
评:Workflow VS Agent
国庆刚过,全球资本市场又传来新动静。这次是更大资本层面,10 月 15 日,一笔高达 400 亿美元的收购案敲定:几家美国头部投资机构联合买下了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之一。前一天,Google 也在印度宣布,要砸 150 亿美元建一个新的 AI 枢纽。听起来离我们很远,但这两件事,有点意思:所有人都还在谈模型、谈智能体时,国外资本悄悄开始「砌砖」了;他们不再炒算法,也不太关心应用层,而是集体冲向一件事:地基。所以,我这几天一直在想:为什么所有人都在往天上看,这些公司开始往地下投入?
评:AI竞争的风暴中心在算力
斯坦福等新框架,用在线强化学习让智能体系统“以小搏大”,领先GPT-4o——AgentFlow,是一种能够在线优化智能体系统的新范式,可以持续提升智能体系统对于复杂问题的推理能力。它由规划器、执行器、验证器、生成器四个专业智能体组成的团队通过共享内存进行协作,利用新方法Flow-GRPO,在系统内部直接对其规划器智能体进行实时优化。
评:Agent功能模块化
集成芯片间的竞争正在愈演愈烈。在国际上,根据Semiengineering文章,英特尔代工、台积电和三星代工都在争相提供全3DIC的所有基础组件。在未来几年内,这些组件共同作用,将以最小的功耗实现性能数量级的提升。市场数据上,9月Future Market Insights发布报告称,3D IC和2.5D IC封装市场预计将以9.0%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从2025年到2035年,市场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583亿美元,并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1380亿美元。复合绝对增长分析显示,在十年期间,由于对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加速器以及下一代内存堆叠不断增长的需求推动,市场规模将扩大近797亿美元。
评:芯片集成技术成为下一代发展技术
进入2025年下半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升温再度按下了“快进键”:科技企业们不再藏着掖着,而是密集亮出 “真家伙”。10月20日,宇树科技正式发布其新一代仿生人形机器人Unitree H2。Unitree H2身高180厘米,体重70公斤,其整体外形设计更加贴近人类的真实形态,从外观上给人以更接近真人的视觉感受。在官方发布的视频中,Unitree H2还被穿上了衣服,进一步增强了其拟人化的外观效果。此前在7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曾宣布,公司将于2025年底推出Optimus人形机器人第3版原型,并预计在2026年开始量产,目标是在五年内实现年生产100万台。那么,在这场人形机器人的全球竞速赛中,带火了哪些芯片呢?
评:看看有哪些投资机会
在中国AI的“DeepSeek时刻”之后,“宇树时刻”呼啸而至,更加激动人心的AI机器人“群雄时刻”也悄然到来。中美两大科技巨头在这个领域的终极决赛已经异常清晰。刚刚,2025年美国《时代》杂志“最佳发明”榜单揭晓:中国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R1与美国Figure AI的Figure 03并肩而立,平分秋色。这场“中美双雄”的对决,标志着人形机器人竞赛进入巅峰阶段:R1以5,900美元的起价进入市场,凭借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开放市场,成为面向研究者和开发者的量产先锋,能完成拳击、后空翻等复杂动作;而Figure 03则融合尖端AI,专注家庭任务,如叠衣服、装洗碗,展现出美国在工业自动化与家用场景的野心。Figure的CEO布雷特(Brett Adcock)表示,Figure价格将从15万美金大幅下降到2-3万美金区间。显然,机器人普及的价格战由此打响。背后,中美两种技术体系的直接碰撞已然显现:一方是凭借制造业与工程体系优势崛起的 “具身中国”,一方是依托AI系统能力与资本生态领跑的 “虚拟美国”。
评:中国依托于制造和供应链优势在机器人领域大杀四方
当PDRN成分席卷美妆市场时,与之相关的14大衰老标志之一的「线粒体抗衰」却仍未迎来爆发时刻。这座掌控95%细胞能量的「生命工厂」,为何难以叩开消费者的认知大门?但美妆巨头们的科研竞赛,正把战场推向细胞能量的最深处。
评:克服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