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中国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罕见飙升至50%,创历史新高,反映市场极度缺钱。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包括月末、季末因素、央行逆回购净投放量下降以及银行间市场到期存单规模较大等。金融机构需警惕流动性变化,加强流动性管理和风险控制。
评:缺钱的时候真是够绝望的
- GPT应用
Gen-2颠覆AI生成视频,一句话秒出4K高清大片,网友:彻底改变游戏规则
支持二次编辑、导入虚拟引擎5,Stable Diffusion进化出3D生成功能
智能体是近期以来最受关注的概念之一。
它可以成为个人助手,直接帮用户制定旅行计划,定外卖等;也可以成为企业助手,完成软件开发、制定招聘、拟定合同等工作,而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智能体。
评:智能体的应用场景
越是前沿的领域,越是充满变数。对公众来说,大模型领域可能只是出了几个玩具般的App,很厉害,但没什么用。真正的商用似乎还有一段距离。但商业端,大小公司之间的争斗已经进入了贴身白刃战,战况瞬息万变,反转频出,感觉都有点燃起来了。
太多的细节,对于小白来说多少有些繁杂,要想吃明白这个瓜,可以去提纲挈领一个主线,在我们看来,这也是今年以来大模型领域的斗争核心:开源VS闭源。
评:商业模式的竞争而已
上一场芯片大战后,几家头部公司牢牢控制着自己的位置。大多数时候,英特尔控制着超过 2/3 的市场,决定着明年 CPU 计算能力提升 8% 还是 10%;英伟达是在虚拟世界里描绘画面的首选,高通决定信号如何在空气里传播。三年前,苹果 M1 芯片推出,一度以超出想象的性能打破平静。但它的成功更多被外界归因于资本实力——果然只有钱最多的公司才可能造好芯片。
这一局面在过去一周几乎被彻底改写。并且向世界重复了一个朴素真理:纯粹的商业世界里,技术终会前进、垄断不可能永远持续,此前芯片市场的平静不过是在等待技术积累。
评:资本永不眠,技术亦是。
众所周知美国波士顿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尤为成功以至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在制定生物医药创新战略时常常将目光投向此处尝试以波士顿经验为模型
自上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波士顿的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具规模的生物医药的创新区域吸引着全球全球的制药巨头和Biotech新秀根据一项统计全球最大的20家生物技术与医药公司当中19家都在波士顿设有据点。这种繁荣背后离不开多方因素的推动首先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风险投资机构的入场无疑对促进创新至关重要其次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存在为波士顿的后续发展打下人才基础此外大小公司间的合作人员之间的交流都刺激着生物医药氛围的日渐浓厚。
评: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多方的经营呵护。
2012年,CRISPR基因编辑横空出世。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将会是生物科技领域最强大的工具之一,然而,在疗效与安全性问题的双重困扰下,CRISPR基因编辑exa-cel疗法在临床中运用步履维艰。
如今,经过了十多年的漫长远征,CRISPR基因编辑疗法终于站在了成功的边缘。日前,在针对CRISPR基因疗法召开的FDA专家会上,专家小组表示这种镰状细胞病疗法足够安全,可以用于临床。这也就意味着,这一疗法获FDA批准上市的概率相当大,最终答案将在12月8日揭晓。
看起来,2023年很有可能会成为基因编辑疗法的元年。
评:只有商业上的成功才能推动基因编辑疗法技术不断发展
曾几何时,旱涝保收、稳定增长的CXO赛道,是投资者以及医药经理们的避风港。即便在整个医药板块泥沙俱下时,大部分人仍然选择相信CXO。
“CXO扮演了一个卖水人的角色,从实验室阶段的研发到生产环节再到最后的临床,CXO在每一个领域都提供服务。所以CXO的模式是完美的,不管这个药成还是不成,它都可以收费,越推进到后期,它的盈利会越高。”
然而,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商业模式,即便某一刻存在过,也会因为不够完美而被击破。
评:商业规律嘛,总不能一直保持增长
自 9 月股价飙升至历史新高、并首次从 LVMH 手中夺得“欧盟最有价值公司”桂冠后,诺和诺德的崛起再也无法被忽视。
据摩根士丹利估算,到 2030 年,减肥药市场规模或超 540 亿美元,有望成为全球市场规模最大的药品;但事实上这个数字可能偏保守——据世卫组织数据,到 2030 年全球将有 10 亿肥胖者和 20 亿超重者,减肥市场有望远比此前设想更加巨大。
评:诺和诺德的成长历程充满各种偶然性。
Iambic于2019年成立,是一家用AI技术研发小分子药物的生物制药企业。该公司致力于用AI算法驱动高通量实验平台,以识别独具特性的生物化学物质,从而促进高度差异化的候选物药物研发。
目前,Iambic开发了四种由AI发现的分子,其中两个主要在研管线IAM-H1和IAM-C1将有望于明年进入I期临床试验阶段。
评:AI和药物研发结合已成为新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