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来自LMSYS Org(UC伯克利主导)的研究人员又搞了个大新闻——大语言模型版排位赛!
顾名思义,「LLM排位赛」就是让一群大语言模型随机进行battle,并根据它们的Elo得分进行排名。然后,我们就能一眼看出,某个聊天机器人到底是「嘴强王者」还是「最强王者」。
评: 都别吹牛逼说比chatgpt好,是骡子是马溜溜就知道了
近日,智东西全面梳理了市面可见的类ChatGPT应用,发现在办公软件、社交文娱、营销广告、家庭助理四大方向的15条赛道,AI大模型技术正出现落地的萌芽。其中不仅有国民级的Office工具、钉钉等协同办公平台接入大模型,还有来自办公、电商、家居、社交文娱互联网平台推出AIGC功能,甚至以智能汽车、AR眼镜为代表的实体终端也上了大模型,带来新奇体验。
评:大模型开发的时代已经快结束,现在是其应用爆发的时代了。
「我们没有护城河,OpenAI也没有。」在最近泄露的一份文件中,一位谷歌内部的研究人员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这位研究人员认为,虽然表面看起来 OpenAI 和谷歌在 AI 大模型上你追我赶,但真正的赢家未必会从这两家中产生,因为一个第三方力量正在悄然崛起。
这个力量名叫「开源」。围绕 Meta 的 LLaMA 等开源模型,整个社区正在迅速构建与 OpenAI、谷歌大模型能力类似的模型,而且开源模型的迭代速度更快,可定制性更强,更有私密性……「当免费的、不受限制的替代品质量相当时,人们不会为受限制的模型付费。」作者写道
评:观点比较有争议
这几天,一张名为“大语言模型进化树”的动图在学术圈疯转:它清晰梳理了2018到2023五年间所有的大语言模型“代表作”,并将这些模型架构分成三大类,进化结果一目了然:
业界颇具影响力的谷歌BERT,从一开始就走向了“岔路”,如今在生成AI领域已濒临淘汰;
与谷歌和Meta“多线布局”不同,OpenAI从GPT-1开始,就坚定其中一条技术路线,如今成功走在这条路线的最前沿……
评:本人当时走的就是以BERT为代表的Encoder-only路线,哈哈走偏了。
Meta最新6模态大模型,让AI以更接近人类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
比如当你听见倒水声的时候就会想到杯子,听到闹铃声会想到闹钟,现在AI也可以。
尽管画面中没有出现人类,AI听到掌声也能指出最有可能来自电脑。
这个大模型ImageBind以视觉为核心,结合文本、声音、深度、热量(红外辐射)、运动(惯性传感器),最终可以做到6个模态之间任意的理解和转换。
评:meta最近在大模型方面的动作很猛,有点百花齐放的感觉。
时至今日,比肩“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的基因测序竞赛已持续超30年。
去年年中,一场耗时3年的中外基因测序龙头的专利侵权案,以华大智造获赔3.25亿美元告一段落。
这场中国科技史上的罕见胜仗,不但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也让基因测序仪行业走向台前。
在整个基因检测产业链中,上游仪器的研发制造是产业链条中最核心、最不可替代的环节。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在基因测序仪领域几乎完全依赖进口,长期受Illumina因美纳、Thermo Fisher赛默飞等国外企业的垄断,没有自己的品牌。
随着华大智造的二代基因测序仪上市,多家国内企业也相继发布国产基因测序系统,行业垄断下的基因测序仪开始绝处逢生。
“测序产业链上游有极大的国产替代机会。”新一代基因测序仪企业齐碳科技的联合创始人谢丹表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资本正流向实体经济和硬科技领域。而测序行业上游,也就是基因测序仪研发及制造,正是生命科学领域最硬核的技术之一。
如今,位于行业上游且自主掌握测序仪关键技术的国内企业,正在加速追赶。
评:基因测序是生物医学的基础,这方面不断发展将直接促进其发展。
如果把这一波mRNA技术浪潮比喻为大航海,Moderna、BioNTech是率先到达新大陆的两个冒险家。
它们已渡过了大航海时代最危险、最不确定的领域,即证明了mRNA疫苗的可行性,以及惊人的效果。
mRNA就此按下加速键。
海外一众biotech以及斯微生物领衔的国内biotech,都在沿着这个相对确定的方向进行优化,以期待开拓更多应用场景。换句话说,Moderna、BioNTech拉开了新一轮mRNA竞争序幕。
当下,Moderna、BioNTech的综合实力依然最强;但将时间拉长,biotech们未尝不会迅速赶超。创新药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更重要的是,AI(人工智能)将拉平一批公司间的差距。当前,不管是序列设计还是递送系统都存在需要解决的bug,而AI有望成为有力武器。
评:改变游戏规则的存在
2023年一季度财报披露后,整个CXO赛道进入“至暗时刻”。之前市场一直在担心CXO公司增速放缓,高速成长期结束,将会从成长股转变为价值股,如今看来这个“鬼故事”逐渐成“真”。
目前,CXO赛道已经行至产业十字路口:是像2013年的白酒股一样,在经历了短暂的行业阵痛期后,开启了7年大牛市(7年中有6年是上涨的);还是像2015年的传媒股一样,在被资金爆炒到极致后,迎来了漫漫熊途(2016年至2022年期间跌了80%,7年中有6年都是下跌的)?
站在当前时间点上,估计大部分投资者都很纠结,投资有时候需要的是强烈的确定性,如今的CXO赛道显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几乎没有人能够确定这个赛道的未来。现阶段,整个CXO赛道依然在一个探底的过程中,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换手,同时也需要很长的时间积淀。
尽管我们对这一赛道持谨慎观点,但产业十字路口之下,我们依然能够从多个维度观测到CXO公司的百态,相信这有助于投资者对这一产业的了解。
评:CXO作为生物医药的一环有其产业的优化,受外部环境和内部竞争的影响使其发展成熟。
内衣在今天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日常用品。据说,早在古罗马时代,女性穿着内衣是为了遮盖和固定胸部,目的是为了方便参加体育竞赛,所以,内衣的发明缘起可能是不折不扣的“运动装”。1859年,一个叫亨利的美国人发明了“对称圆球形遮胸”,并专门为此申请了专利,这通常被认为是现代胸罩的雏形。自此,内衣不仅仅承载着功能性价值,更成为展现女性身材之美的重要元素之一。
1914年,纽约社交名媛Mary Phelps Jacobs用两条手帕加粉红丝带自制了一件内衣,并且在参加舞会时穿着它闪亮登场,被看作是现代无背式胸罩的鼻祖。
随着电商的崛起,情趣内衣这一羞于启齿的产物,找到了一条更适合自身从B端面向C端的渠道通路。而情趣用品、成人用品同样成为一大隐秘但迅猛发展的产业。
评:这一行业的进入门槛低,如果缺乏核心设计能力和品牌附加值,中国本土的情趣内衣只能始终处于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一篇《阴蒂,只为快乐而生的器官》的科普文章火了,文章讲到阴蒂的神经超过了一万条,而它没有任何生物性的功能,唯一的功能是快乐。这篇文章正视了女性性欲,再加上选择妇女节这天发布,其意义不言而喻。
食色性也,从羞羞的生意,到粗暴露骨的宣传,再到如今的“去情色化”,情趣用品生意也正在一步步走到阳光下。
而情趣用品行业在经历了2016年的上市潮和2019年的融资潮后,市场逐渐冷了下来,2022年一整年也只有3起融资。2023年情趣用品市场发生了2起融资,融资金额共为6800万元。
公开数据表明,2023年2月,淘宝天猫平台情趣用品销售额达到10.45亿元(不包括避孕套等计生用品),比去年同期上涨13.2%。
这些似乎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情趣用品的消费市场正在复苏。三年大疫,不少人活明白了,活在当下成为共同选择,情趣用品行业似乎也慢慢热起来了。
评:这个行业是如何突破营销限制